|
|
在特拉维夫上人民网 看卜祥志轻易摘冠 1997年10月我到使馆工作时, 办公室里只有一台486电脑, 上网还是天方夜谭。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令人惊讶。第二年的6月我就上网了,同时也从国内寄来的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上得知,《人民日报》还有网络版,叫人民网。 如今,上人民网看国内发生的事情已成了每日的功课。这不但是因为人民网的时效性和丰富性,还因为她与众多商业网站所不同的那种大报网的气派, 没有花里胡哨的闪烁广告和满屏幕飞扬的移动信息。 2000年, 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开设了海外传真专刊, 在亚大非版上看到了远在新西兰的同事、驻奥克兰文化领事刘三振的读者来信, 一下子受到启发:我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投稿, 把记载了在以色列发生的一系列文化交流的事情的稿件寄给人民网!从此,给人民网投稿成了我义不容辞的工作。 通过亚大非版的信箱投稿, 用人民网“文章回顾”来搜索已经发表的文章, 时间之迅速, 效率之高, 都是“上个世纪”用普通信件投稿所不能比拟的,更是给在海外的游子向国内投稿开辟了捷径。 2000年4月, 中国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卜祥志, 到以色列参加一个国际象棋网络公司举办的年轻选手比赛。这是一场在网上的较量,全世界的国际象棋爱好者都可以通过网上转播来观看比赛实况并“聆听”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先生的讲解。赛后,卜祥志又与大师通过网页对话框回棋,与大师交流每步棋的走法,他最终的胜利得到了大师的称赞。这场比赛,使我见证了互联网为如此复杂的事情而轻而易举地找到解决方案,特别是卜祥志的轻易摘冠,更让我非常激动。我想这样的好消息应该先告诉人民网,于是,连夜挥就了自己的处女作。 具有戏剧性的是,我的第一篇网传稿件《我为卜祥志颁奖》登出后,是特拉维夫大学学生会主席王宁山告诉我的。我很兴奋。因为我的文章第一次在网上和报纸上同时发表,而文章的内容与网络有关,照片是卜祥志的老师纪蕴奇用数码相机拍摄后用网络传给我,我又传给人民网的。第一篇文章的刊登,对我是莫大的激励,促使我更勤于笔耕, 一篇篇作品纷纷出笼: 《凯撒利亚的中国公主图兰多》、《他乡遇之音》、《在以色列过五旬节》、《以色列人充电忙》、《中华文化在以色列闪烁》、《耶路撒冷——中国古文化显魅力》、《约夫基布兹的水世界》等等。 我的文章多是记录中国文化在以色列的交流,以及对以色列传统文化的描述。虽然,我没有当过记者,也没有学过新闻写作,但我只是想把感动自己的文化现象写出来,以期打动编辑和读者。以色列文化多元性的特点, 人们表现出来的对文化的渴求, 他们对传统文化完美的继承, 都还远远不被国人所了解。特别严峻的是, 当前以色列人对中国文化研究之深、之广,与我们对以色列的研究,实在不可同日而语。如何把这些文化现象如实地反映给人民网,让中国人了解以色列的不同侧面,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。 从人民网上, 我学到很多。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劳作,将自己摘取的一点点果实回报给人民网,让人民网因为我的参与而更加兴旺。 ( 驻以色列使馆文化处 严向东 ) 摘自 人民网 |
|
网页制作 纳兰红叶
最后更新日期 2002-04-02 联络 纳兰红叶 |